在校学生应养成良好卫生习惯——健康教育宣传之一
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,广大师生应坚持预防为主,关口前移,健康生活,远离疾病。
一是健康生活方式。
1、合理安排学习、生活、体育锻炼,劳逸结合,作息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14-17岁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间应在8-10小时,不足7小时和大于11小时都会对身体有危害;(1)影响身高,生长激素只有在夜间睡眠时分泌;(2)伤害心脏,越是睡眠不足,他们的情绪就越亢奋,易暴怒情绪不能控制,心跳就会加速。(3)易生病:如果长期晚睡,身体会得不到休息,无法产生能抵抗疾病的免疫因子,从而给病毒、细菌入侵机会。进入睡眠状态,能帮助孩子的身体得到休息,器官得到修复,免疫力得到提高,从而减少患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。
2、适当参加体育运动,促进体质健康,锤炼意志品质,培养锻炼习惯。根据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每天在校学生户外锻炼时间应安排在半小时以上。
3、掌握爱眼护眼常识,做到以下几点:(1)集中用眼时间不超过1小时,做远眺、转动眼球来缓解视力疲劳。(2)不在光线过强、过弱、颠簸的环境下看书。(3)正确配戴眼镜,不提倡用隐形眼镜。(4)少吃甜食,保证蛋白质的摄入。
4、重视维护心理健康,促进社会适应,遇到心理问题,学会自我调节,我校有心理咨询室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。
5、保持健康体重,避免超重、肥胖和消瘦。2019年体检体质指数超标学生有625人,控制体重迫在眉睫!青少年肥胖会对机体产生多方面影响,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、心血管功能下降、肺功能损伤、糖代谢障碍,甚至可导致高血脂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
血管疾病、肺部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心理疾病等
6、远离烟酒,我校对吸烟学生的处理有严格规定。
二是良好卫生习惯。勤洗手,正确采用“七步”洗手法,使用肥皂、洗手液和流动的水洗手不少于20秒。经常洗澡,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。科学刷牙,饭后漱口,定期口腔检查,预防龋齿,保持口腔健康。提倡分餐制,不能分餐时使用公勺公筷。在校用餐尽量自备餐具。
三是均衡营养膳食。均衡营养,合理膳食。主动减少盐、糖、油摄入,增加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取。每天饮用足量的白开水,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,不喝少喝冷饮和矿泉水。
四是健康文明行为。热爱大自然,爱护动物,拒绝食用野生动物。保持适宜、安全距离,在交谈、候车、等电梯、排队时与他人保持适当防疫距离。自觉坚持安全文明出行,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,不在公共交通工具内进食。讲文明,讲卫生,不随地吐痰。打喷嚏、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肘部遮挡。他人打喷嚏、咳嗽时主动避闪。
五是维护环境卫生。教室、宿舍每天经常开窗通风时间不少于2次,每次30分钟以上。保持室内空气流动,新鲜。每周五下午集中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。自觉参与垃圾分类,改善人居环境。保护环境和资源,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,减少污染和浪费。
六是科学就医用药。按规定接种疫苗,预防传染病。发现传染病,早报告,早隔离,早治疗。合理利用学校、家庭周边卫生服务资源。发热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,及时就诊,配合医生治疗,用药遵从医嘱,不擅自使用处方药。
医务室 学生处